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脑病分会2020年度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21-01-07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脑病分会自2015年成立以来,坚持中医、民族医与西医并重,团结各民族、脑病专业领域广大医药工作者,通力协作,传承发展脑病中医药和民族医事业,致力于脑病民族医药科学技术的繁荣发展和医药人才的培养与提高。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脑病分会各项工作在艰难中砥砺前行。2020年又是团结奋进的一年,在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总会领导下,在赵敏会长和各学组组长的努力下,在各位理事的支持下,脑病分会围绕着完善组织建设、提升科研水平、丰富学术内涵、提高民族医药影响力四大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

下面对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脑病分会2020年开展的相关工作进行总结汇报。

一、组织结构及学组建设

遵照《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若干管理办法》,继续鼓励少数民族医人员参加脑病分会。现有11个学组,加强学组建设和作用,在2020年新冠疫情情况下,组建了学组组长群及秘书群,微信群和网上平台发挥了重要作用,分级分层传达总会精神、执行分会任务、组织学组活动,协调分会和学组事宜。学组借助重点学科、重点专科等项目及科研项目、学术会议等,构建了各级学术网络体系。

二、抗疫工作

2020年疫情以来,分会各学组坚决遵守国家防疫要求,积极投身国家部署的抗疫工作。分会成员员不断学习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知识、提升专业技能,积极报名抗疫一线,前往武汉以及本地区的发热门诊、隔离病房、机场等疫情第一战场,参与临床救治及核酸采集工作。

痴呆学组东方医院脑病科金香兰主任及程苗苗、曹芯华医生作为志愿者在北京参与核酸采集工作。科室王雪送作为国家中医医疗队派遣武汉参加抗疫工作。

脑积水学组西安中医脑病医院宋虎杰院长先后派遣4批次支援武汉抗疫13人次,并亲自带队前往新疆抗疫一线。

民族医学组组长特木其乐教授作为分管院长分管隔离病房、发热门诊等一线工作,参与蒙医药防治新冠肺炎方案制定,学组先后有3人获得“抗疫先进个人”称号。

除此之外,分会成员发挥民族医药特色,邀请国医大师和众多全国、各省名老中医药专家编写《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救治实录》、研制预防新冠肺炎药饮等,向境外医学同行和团体介绍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经验,民族医药的应用推广成为抗了击疫情的重要力量。

三、学术活动

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上半年抗疫成为主要内容,学术活动有所延缓,下半年疫情有所缓解,学术活动逐渐展开,且开展线上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活动方式逐渐成为学术交流和培训继教的主流。

1)学术交流

为促进中医与民族医脑病学术发展,扩大脑病分会的学术影响力,分会承办及举办了多项全国性或区域性的学术会议和论坛。如“中华中医药学会中风病防治协同创新共同体2020年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2020年学术年会”、“长白山国际脑病论坛”、“第七届皖江脑病论坛暨安徽省脑病专科联盟会议”、“中国卒中学会中西医结合分会学术年会”、“河南省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学术年会”、“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睡眠医学分会学术年会”等学术会议。

2)专科培训

脑病分会积极推进国家及省部级继续教育项目10余项和专科培训,强调民族医学和中医学,重视学术继承与传承,开展了民族医诊疗技术系列培训、中医经典培训、学术思想传承班等,如“特木其乐-脑病蒙医标准化研究培训班”、“全区蒙医药中医药学科建设和科研管理能力提升培训班”、“阿古拉教授学术思想传承班”、“全国老中医唐启盛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交流的继续教育项目”、“马云枝教授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研讨班”、“中医药干预联合微创神经脑血管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培训班”、“传承创新心脑疾病临床研究高级研修班”、“郑绍周脑病临证经验学习班”、“ “神昏病(持续植物状态)中医诊疗方案培训”等,对学术问题进行充分探讨交流,培育了民族医和中医人才,为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3)标准化工作

依托丰富的临床和科研资源,2020年脑病分会形成了多个病种的标准化文件,并通过了专家论证,如《彻彻热乎病(帕金森)的蒙医临床诊疗指南》、《脑积水(正常压力脑积水)中医诊疗专家共识》等,,吉林省《出血性中风中医诊疗技术规范》,并在全省63家中医医疗机构推广脑出血诊疗方案。修订与完善了《急性出血性中风病诊疗方案》、《偏头痛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脑积水的临床路径、诊疗方案》等。对多个病种的临床路径、诊疗技术规范、中医临床指南等进行了制定、修改、完善和推广。

积极相应国家政策,开展了中西医结合专家共识的研究和编制工作。完成了《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专家共识》、《脑出血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专家共识》、《世中联多发性硬化循证中医诊疗指南》,。完成了中国标准化协会《抑郁症中医临床实践指南》、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焦虑症中西医结合国际实践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焦虑症的中西医诊疗指南》。制定了《脑梗死蒙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专家共识》》

通过一系列的工作,逐渐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临床疾病评价体系,规范了中医、民族医对脑病多个病种的临床治疗方案。

4)科学研究

2020年脑病分会各学组稳步推进现有科研项目研究工作,在研课题1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积极申报课题,新增立项课题约50项。其他项目如中国中医药循证能力建设项目1项,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项目1项,

2019年学会课题脑病分会立项11项,均已启动,目前正在纳入病例中,部分已发表相关文章,部分申请了专利。

2020年脑病分会立项19项,已经寄出任务书。

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获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

申报了新药专利3项。《蒙医针灸针及其制备方法》取得了发明专利证书(证书号3899499)。

四、平台建设

各学组构建和完善以资源共享、学术互动、互帮互学、疑难病例讨论为主导的交流平台。如缺血性中风学组亚组成立的“京津冀”平台及“远程会诊中心平台”,利用东直门医院及相关团队已有的远程医疗资源,学组成员单位开展疑难疾病线上会诊、线上病例讨论、学术交流等工作,加强诊疗团队互动,形成远程会诊、病例讨论、学术联合等协作模式,为多个团队学术协作提供便利,提高学术交流效率。

出血性中风学组亚组每周固定时间通过钉钉网络平台,进行伤寒论学习直播。

假性延髓麻痹学组依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黑龙江省领军人才梯队、黑龙江省重点学科、重点专科,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以及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科技创新平台开展针灸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积极推动、完善国家名老中医工作室建设。

五、社会辐射及科学普及

2020年各学组依托专业优势,积极增强社会辐射及科学普及,提高脑病分会的影响力,在定点扶贫机构、医院等地方举办多场专题报告、科学宣讲、义诊活动,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新媒体,在抖音、公众号等平台上进行“云端义诊”和医学科普宣传,开展卒中日宣传活动,受到广大民众和读者的好评。

痴呆学组在9月21日、22日进行了为期两天的“杏林东方”TV抖音直播,并在东方医院门诊大厅进行现场义诊。郁病学组与基层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对口支援,参与名中医在身边工程,每周定期下基层开展义诊、科技咨询、课题合作等工作。利用公众号、头条号对中医药防治抑郁症、焦虑症、失眠、精神分裂症等疾病进行科普宣传,受到读者的欢迎,单篇科普文章阅读量可达数万次。

参与了多项国内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与各领域顶尖专家沟通学术,促进临床与基础医学新进展的学术交流,并积极推广优势技术,如“脑积水三位一体疗法”已经推广到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印度尼西亚、孟加拉等国。

六、人才培养

在脑病分会的统筹组织下,各学组以学科建设为契机,培养脑病学科所需的专业人才,加快人才梯队建设,使分会成员学术地位、学术成绩均有明显提高,且在临床和科研建设中培养学科硕博生、带教规培生百余名;建立岐黄学者工作室、名老中医药工作室等,招收师承学员跟师学习,在多个方面积极培养专业型、全面型人才。

眩晕组长赵敏教授在2020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眩晕病专业委员会换届选举大会上当选为主任委员。

孙忠人教授受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学会分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