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经典名方和大品种培育分会2021第二届学术年会圆满成功

发布时间:2021-10-27

20211022日至1023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经典名方大品种培育分会2021第二届学术年会在北京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来自全国20个省自治区的藏族、维吾尔族、蒙族、满族、回族、苗族、朝鲜族20个民族120位民族医药工作者共襄盛会,汇聚一堂共谋民族医药的传承与发展

image.png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机关党委原常务副书记张为佳教授、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许志仁会长、中国中医科学院谢雁鸣首席研究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副秘书长刘玉玮教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医药研究所斯拉甫·艾白研究员内蒙古民族大学·乌力吉教授、内蒙古医科大学那生桑教授西藏自治区藏医院达娃主任药师出席了大会开幕式。

张为佳教授首先充分肯定了学会自2020年成立以来的学术成绩,他指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医药为我国各民族人民健康、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经典方是民族医药宝库中的明珠,是历经时间验证的有效方剂,通过继承、挖掘、创新,使经典名方的理论得到阐释,明确其临床疗效、安全性和经济性,使经典方的学术价值和临床价值得到进一步彰显和提升,这对我们民族医药的学术发展和造福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向来自全国各地的民族医药的同仁们表示了热烈的欢迎。

image.png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机关党委副书记  张为佳教授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许志仁会长高屋建瓴地为经典名方与大品种培育分会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建设性的战略布局。他指出,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经典名方和大品种培育分会,从202011月成立以来,就秉承着“守正创新”的主旨,以藏、蒙、维等多民族经典方研究、民族药大品种培育为抓手,整合循证医学、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多领域技术资源,运用符合民族医药理论的方法,进行民族医药经典名方开发研究,为全国各民族医药的经典名方和大品种培育领域的学术发展搭建了一个小核心、大网络、医产学研相结合的平台。今后要按“四轮驱动”要求继续开展好分会的各项工作,开好学术年会、理事会、学组工作会议,做好学组建设和科学研究,组织领域专家开展标准化制定和著书立说,助力民族医药的人才培养战略。

image.png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会长  许志仁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副秘书长刘玉玮教授指出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经典名方和大品种培育分会学术年会、理事会及学组工作会召开的必要性,提出根据《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章程》和《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分会管理办法》规范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分会学组的组织建设和学术活动,并在理事会上从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总会层面出发,围绕着2021年经典名方和大品种培育分会的工作达成了共识,进一步指出如何详细落实“四轮驱动”和“七个方面的任务”,同时,对学术年会的筹备和议程、学组建设的规范发展和理事会浓厚的学术氛围给予了高度肯定。

image.png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副秘书长 刘玉玮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经典名方与大品种培育分会会长谢雁鸣首席研究员是中药上市后评价领域的引领者。她指出面对疫情常态化的艰难形势,分会成立一年以来,全体副会长、理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团结全国各族的专家学者,克服了种种困难,开展了藏蒙维等六民族的经典方整理和挖掘,开展了多个藏、蒙、彝、苗等民族药的临床专家共识、药品综合评价、经济学评价、上市后随机对照试验等一系列大品种培育的工作,并对名族医药医学的发展寄予了深切厚望,希望经过科学评价筛选出一系列最具价值的经典名方,研究、发布一系列民族医药的评价方法和技术规范,培育出多个有竞争力的民族医药大品种!

image.png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经典名方大品种培育分会会长  谢雁鸣首席研究员

本次年会理事会讨论并通过了经典名方和大品种培育分会成立“经典名方研究”和“大品种培育”两个学组,分别由斯拉甫·艾白研究员·乌力吉教授担任学组组长。

image.png 

同时,本次学术年会邀请全国民族医药领域的学术领军人就民族医药经典名方研究、大品种培育的关键技术等主题进行学术报告。新疆维吾尔医药研究所斯拉甫•艾白研究员、内蒙古蒙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奥•乌力吉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陈卫衡主任医师、中国中医科学院王志飞研究员、王连心研究员等专家学者就中药民族医药发展现状及其未来趋势、维吾尔族经典名方筛选路径、基于蒙医防治优势病种的新药研发、基于临床定位的骨伤科中成药再评价方案思考、民族药真实世界研究方法技术创新及示范应用、基于大数据的药品循证证据及精准机制研究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专家学者与各地代表、企业代表交流互动,气氛热烈。

image.png 

内蒙古民族大学•乌力吉教授就《基于蒙医防治优势病种的新药及康养产品研发》进行了报告,提出了蒙医药共性技术(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瓶颈问题,尤其是药用价值明显,但有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缺乏深入系统的基础研究;以及临床疗效明显,但临床定位不精准,缺乏循证医学相关证据。并从已研发上市的蒙药新药、正在研发中的蒙药新药和正在研发中的康养产品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拆解和经验分享。

image.png 

新疆维吾尔医药研究所斯拉甫•艾白研究员就《维吾尔医药经典名方研究体会》进行了报告,该研究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推进《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遴选研究工作的要求,依据第一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遴选方案,以健康需求为导向,围绕维医药优势病种,能有效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充分体现维医药在医疗、预防保健上的作用和优势,遴选维医药古代经典名方和具体的工作步骤。

image.png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陈卫衡主任医师就《基于临床定位的骨伤科中成药再评价方案思考》进行了报告,详细分享了骨伤科疾病中成药应用现状,指出了骨伤科疾病中成药面临的发展瓶颈,并提出了骨伤科疾病中成药再研究的方法与思路,尤其要注重抓准临床定位、挖掘疗效特点、提供安全证据、阐述疗效机理,进而弥补药品上市前研究的局限性、促进合理用药、增强社会对政府的信任。

image.png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王志飞研究员就《民族药真实世界研究方法技术创新及示范应用》进行了报告,其阐释的科技创新主要体现在:突破了RWS多源异构数据集成融合技术、基于AIRWD标准化编码技术、RWS混杂因素控制技术,建立了RWS不平衡数据的变量选择技术;同时,建立了RWD-RWS-RWE的转化模式,并建立了国内第一个科研用真实世界医疗电子数据仓库。

image.png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王连心研究员就《基于大数据的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循证证据及精准机制研究》进行了报告,该报告就真实世界、真实世界大数据、真实世界医疗电子数据仓库、基于HIS大数据的临床试验设计进行了详细分享,并以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为例,基于血栓弹力图进行丹参注射剂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抗血小板凝集的临床疗效分析,同时,基于复杂生物网络分析进行了其联合用药的机制探索。

image.png

主持人: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柳越冬教授

image.png 

主持人:辽宁中医药大学郑洪新教授

image.png

内蒙古医科大学那生桑教授

image.png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达娃主任药师

image.png 

中国中医科学院图雅研究员

image.png 

云南省中医院林亚明主任医师

image.png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临床医院副院长黎明全教授

image.png 

云南生物谷药业李驰副总经理

 

本次学术年会同期开展了经典名方和大品种培育项目和11个子课题的中期检查,对藏、蒙、维、朝、回、满六民族经典名方的梳理和挖掘研究、苗、彝、壮等四个民族药大品种培育开展了汇报,湿润烧伤膏、复方金钱草颗粒两个品种进行了大品种培育子课题申报的项目汇报,评审专家认为经典名方大品种培育分会第一批科研项目,执行情况良好,为分会的学术发展和产学研共建奠定良好基础。

image.png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经典名方和大品种培育分会秘书长黎元元副研究员就《民族医药经典名方筛选和大品种培育研究中期检查汇报》进行了汇报,围绕民族医药经典方,从民族医药理论源头开展梳理,运用文献学、信息学等方法,引进数据挖掘等现代技术,建立民族医药经典方数据库,开展若干个少数民族医药经典方整理挖掘和文献评价;以若干个上市后的民族药为示范,全面梳理该品种的研究基础,做好顶层设计,突出民族药特色,制定出能培育出大品种的规划。

 

经典名方专题报告

image.png 

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所副所长甄艳研究员《藏医30首经典名方的整理研究》进行了报告,基于藏医古代文献,对《西藏自治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藏医药防治方案》和《青海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藏医药防治方案》中的藏医经典名方,以及其他优势病种中涉及的经典名方进行了前期梳理和研究,目前已完成了藏医经典名方筛选纳排标准的设定、备选处方的筛选、30首处方基本信息总结、补充与完善30首处方的使用方法和现代研究。

image.png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临床医院杨薇博士就《朝医药古方特色及经典名方筛选研究》进行了报告,分享了朝医经典医籍《乡药集成方》、《医方类聚》、《东医宝鉴》、《东医寿世保元》;朝医古方特点:四象医学理论,药物归象、按象用药,四象方剂,病、证、象结合论治;朝医经典名方的备选方剂及其开发策略。并以朝医麻黄定喘汤为例进行了详细的分享。

  

image.png

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所丁侃副研究员《回回药方中回医经典名方的筛选整理研究》进行了报告,以《回回药方》作为主要对象,旁涉部分古波斯、古希腊医书,以及中医、回医部分医学典籍,筛选出回医经典名30,确定了组成剂量等物质基准,明确了其功效、主治,规范治法用法,明晰疗效与不良反应,并建立了《回回药方》方剂数据库。

image.png 

内蒙古蒙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院长助理孟和毕力格主管蒙药师就《30蒙医药经典名方筛选研究》进行了报告,围绕蒙医药古籍文献和临床实践,广泛调

研、深入挖掘、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筛选出30首疗效确切、具有明显蒙医药特色与优势的经典名方,形成了《蒙药古代经典名方目录》,为进一步研究开发蒙医药经典名方奠定了基础。

image.png 

新疆医科大学维吾尔医学院麦合苏木·艾克木副教授就《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维医药30首经典名方筛选研究》进行了报告,该研究从古代医籍(译本)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方剂,并构建了相应的数据库,同时调研古代方剂在临床的应用,筛选出了30首具有维医药特色的古代经典名方,为中国民族药经典名方目录(维药模块)的遴选提供了支撑。

image.png

辽宁中医药大学訾慧副教授就《30首满医药经典名方筛选与整理研究》的报告,通过召开专家论证会(满医药专家、中医药专家、满文专家及文献学专家等)及满医药资源实地调研、收集满医药名录,并建立了满药数据库,筛选出了养仙丸、五虎二陈汤、七制固脂丸等30首满医药经典名方并形成名方名录。

image.png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郑鹏程助理工程师就《民族医药经典名方和大品种培育信息平台》进行了报告,建立了民族经典名方数据库和大品种培育数据库,搭建了以藏、蒙、维、回、朝、满等若干少数民族为单位的民族经典名方与大品种信息共享平台,以若干个民族药品种为示范,为经典名方和大品种培育提供技术服务。

大品种培育专题报告

image.png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学术处处长魏戌研究员就《苗药骨康胶囊大品种培育路径研究》进行了报告,通过开展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调研、品种培育路径及发展规划调研、骨康胶囊治疗骨质疏松症有效性和安全性系统评价研究,初步总结了骨康胶囊有效性和安全性循证证据,承“前”启“后”,制定了骨康胶囊后续发展规划,明确了骨康胶囊的临床应用定位。

image.png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孙春全博士就《藏药如意珍宝丸证据与价值综合评价及其RCT研究方案》进行了报告,通过系统梳理如意珍宝丸治疗骨关节炎、神经病理性疼痛现有研究,进6+1维度及9方面的临床证据和综合价值评估,彰显了如意珍宝丸的优势和特点,明确针对骨关节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精准定位。同时,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评价了如意珍宝丸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

 

image.png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耿洪娇博士就《鼻渊通窍颗粒临床综合评价规划》进行了报告,预期通过专家共识明确鼻渊通窍颗粒的临床精准定位,与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分会和标准化办公室合作开展“鼻渊通窍颗粒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制订。同时,从6+1个维度收集整理研究资料及问卷调研,并提供给合作方,随后经第三方合作单位及业内权威专家严格评估,形成药品临床综合评价报告。

image.png 

云南佑生药业王晓静市场部经理就《平眩胶囊的大品种培育规划设计》进行了报告,系统梳理了平眩胶囊的现存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及具体目标,通过调研分析、问卷调查、座谈会及专家共识法,明确产品定位,突出品种特色,整合已有研究类别,完善循证医学证据链,完成专家综合评价和中成药专家共识推荐,形成彝族医药平眩胶囊大品种的发展战略规划。

      此外,本次学术年会还设立了青年论坛,该论坛就傣药、蒙药等少数民族药的药品综合评价、药物经济学评价、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精彩汇报,培养了一支民族医药的科研团队,为传承、创新民族医药,促进民族医药产业发展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成绩,也为积极鼓舞更多优秀的青年学者投身于民族医药的开发与建设当中,为丰富祖国民族医药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会青年论坛评审专家对本次汇报给予了高度肯定和赞扬。

青年论坛专题报告

image.png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张强博士就《芪龙胶囊临床证据与价值综合评价》进行了报告,根据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发布的《药品临床综合评价管理指南(2021年版试行)》,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公开资料、真实世界数据及文献二次评价,构建了芪龙胶囊临床综合评价体系,采用多准则决策分析模型对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创新性、适宜性、可及性和中医药特色6+1”维度价值进行了临床价值综合评价。

image.png 

云南生物谷药业高级工程师刘雪艳博士就《傣药灯盏生脉胶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最新证据》进行了报告,通过系统综述28项灯盏生脉胶囊联合常规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RCT研究,分析其对临床结局,如复发率、死亡率、神经损伤和生活质量的作用,并评估其对认知功能损害、血液流变学和血脂调节的影响,全面系统地评价了灯盏生脉胶囊的疗效和安全性。

 

image.png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崔鑫博士就《蒙药冠心舒通胶囊药物经济学研究》进行了报告,详细介绍了冠心舒通胶囊的品种特点和优势以及药物经济学评价的常用模型和应用特点,并朝向国家政策和需求,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结合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和质量评价工具评价了冠心舒通胶囊治疗心血瘀阻型冠心病心绞痛的经济性,为国家医保、基本药物目录遴选、临床用药监管、学术推广等提供了药物经济学评价证据支持。

image.png 

辽宁中医药大学任聪博士就《鹿茸“补肾健骨”作用的物质基础及其性质表征》进行了报告,详细介绍了鹿茸多肽的体外活性研究、鹿茸多肽的体内活性研究、鹿茸多肽A的组分及表征,最终得出结论:鹿茸多肽(不同分子量)可以促成骨细胞的增殖,促BMSCs的增殖及骨向分化;在体外实验中探究了鹿茸多肽A在不同浓度、不同作用时长的增殖效果,在体内实验中挖掘了鹿茸多肽A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并探讨了其可能的信号转导通路。

 

image.png 

云南省中医院副主任医师王健博士就《电针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功能重塑机制的研究》进行了报告,详细介绍了缺血性脑卒中在全球的发病特点、人群特征及其患群的疾病负担,对比了现有脑卒中的治疗策略优缺点,并指出电针可改善卒中恢复期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缩短康复治疗时间,早期足疗程治疗可以起到神经保护和半暗带内的神经元的重塑作用,降低致残率,并通过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验证了其作用机制。

此外,本次学术年会还对经典名方专题、大品种培育专题、青年论坛三个版块的汇报开展了专家组评选,甄艳、孟和毕力格、麦合苏木·艾克木、魏戌、孙春全、刘雪艳、任聪等7位学者获得了优秀奖。至此,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经典名方和大品种培育分会2021二届学术年会圆满结束!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学会分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