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整合医学分会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以组建学组为抓手开展了相关工作,通过学术交流宣传推广了整合医学的新理念、新成果、新技术的应用,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2022 年召开了 3 次工作会议,申报了 2 项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5 项民族医药学会团体标准项目、2 项学术著作奖及 1 项继续教育项目,组织召开了 1 次科研项目中期考核会。
二、完成了分会组学组建工作,共成立四个学组,理论学组由阜新蒙医院邢晓光副院长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的代金刚研究员担任组长,开展整合民族医学多学科优势元素挖掘和整理各民族医学中蕴含的整合医学思想、理论和方法,并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研究、与临床组密切配合,选择常见慢病,探索整合医学的手段和方法在慢病防治中的应用思路,如社区管理思路、门诊诊疗思路、病房综合治疗思路,探索非药物疗法在整合医学中的应用思路,以经典导引术,二十四节气导引术、八段锦、易筋经等方法为范例进行研究工作基础导引术在糖尿病足、失眠中的应用,探索应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等融媒体手段,开展整合医学理论和方法的传播;
临床学组由阜新蒙医医院李晓波院长、眉山市中医院谢晓龙院长担任组长,开展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老年健康、医养结合科普教育系列讲座、义诊等活动,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组织本学组参加专科分会的学术年会。在专科分会统一部署下,组织成员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在全国范围内为拟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机构进行经验指导,以此逐步推动医养结合服务事业发展;
评价学组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马小军研究员、无锡市中医研究所陆曙院长担任组长,紧紧围绕“民族医药”和“整合医学”的内容组织相应评价及学术交流和技术推广活动,重点关注在民族医疗实践中应用依据整合医学原理所倡导的诊疗新理论、新技术的实际疗效,为这方面的成果及时进行合理的评价,积极组织经验交流并提供相应的交流平台;
转化学组由北京中医药大学李洪娟教授、黑龙江中医药研究院李显筑教授担任组长,主要开展红外医学技术的理论研究、红外医学临床疗效观察与红外医疗产品的临床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慢病风险筛查与健康管理规范和路径研究、红外热成像技术中医诊断标准制定,学术交流,红外医学相关健康宣传教育公益活动,探索“互联网+”红外医学适宜技术推广与转化应用等工作。
三、2022 年度学术年会于 9 月 24 日以线上直播与线下结合的形式举办,年会由整合医学分会、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眉山医院及眉山市医学会承办,以“服务需求 整合创新”为主题,围绕提高民族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药服务能力、加强少数民族医院专科能力、有效传承特色诊疗技术和方法;针对医康养结合模式构建、新时期老年医学工作内涵建设、老年人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标准与服务质量评价、中医民族医在重大疫情防治中的作用与经验挖掘、整合医学视野下红外医学应用等开展学术交流。
四、在组织建设方面,共新增副会长 1 名、副秘书长 1 名、常务理事 3 人、理事 17 人,补充增加了西藏昌都藏医院为理事单位,召集吸纳了部分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组织协调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的专家学者,更好地充分发挥学术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期望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民族医药预防保健知识,提高民族医药在群众中预防和治疗知名度。
基于 2022 年工作内容,2023 年度本学会工作计划如下:
一、坚持“整合 创新”的宗旨,进一步开展学术研讨、科技普及、科研申报及科技培训等各项活动,计划申报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民族医药学会团体标准项目、学术著作奖及 2 项继续教育项目,举行科研项目中期考核会2-3 次。
二、在目前已成立的 4 个学组基础上,继续完善各个亚组的成立工作与执行情况。
三、2023 年度整合医学分会年度学术大会拟定 8-9 月份在北京召开。
四、继续吸纳具有专业知识和组织协调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的专家学者,充分发挥学术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采用多种形式宣传民族医药预防保健知识,提高民族医药在群众中预防和治疗知名度。
整合医学分会秘书组
2022 年 12 月 12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