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在中国民族医药学会领导下,在壮医药分会各位理事、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壮医药各项事业取得了一些成绩。现将2022年工作情况和2023年的工作设想汇报如下。
一、壮医药泰斗再获殊荣、壮医药影响力显著提升。
7月20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北京举行第四届国医大师和第二届全国名中医表彰大会。广西中医药大学黄瑾明教授被授予“国医大师”称号,黄汉儒、黄鼎坚2位教授被授予“全国名中医”称号。
二、学科建设方面。
经过分会理事、专家学者们积极努力申报及建设,目前拥有国家区域中医诊疗中心(壮医)、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风湿病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壮药学)、重点专科(壮医经筋推拿科、肿瘤科);广西中医药重点学科壮医学、壮医外治学、壮医经筋推拿学,广西中医药重点培育学科壮医护理学,广西区域中医诊疗中心学科有壮医针灸科、壮医风湿科,还拥有一批自治区级培育学科和建设专科。
2019年至2022年,广西国际壮医医院每年投入100万元建设国家中医(壮医)区域诊疗中心,中心设置了颈椎病、失眠、带状疱疹、腰椎间盘突出症五个亚专科。中心团队共申报课题36项,其中国自然基金项目3项。课题申报获批23项。发表相关论文12篇,出版相关著作4本,在编著作3本,国家级新型专利2项。还设置了国家区域中医(壮医)诊疗中心武鸣分中心。
三、临床及学术研究方面。
1.制定了一批壮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通过结合名老少数民族医黄瑾明等前辈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共制定优势病种4种《喯呗啷(带状疱疹)壮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年闹诺(睡眠障碍)壮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核尹(腰椎间盘突出症)壮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活邀尹(颈椎病)壮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治疗方法中均采用民族医特色疗法综合治疗,临床应用疗效好。
2.制定了一批壮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
包括《核尹(腰椎间盘突出症)壮医临床路径》、《活邀尹(颈椎病)壮医临床路径》、《年闹诺(睡眠障碍)壮医临床路径》、《喯呗啷(带状疱疹)壮医临床路径》、《叻挵(特发性突聋)壮医临床路径》,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
3.制定了一批壮医特色技法操作规范:
包括: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壮医神龙灸疗法、壮医针刺疗法、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壮医刮痧疗法、壮医烫熨疗法、壮医药物竹罐疗法、壮医刺血疗法、壮医火攻疗法、壮医香囊配药疗法、壮医经筋推拿疗法、壮医火针疗法、壮医针挑治疗、壮医包药疗法、壮医全身药浴疗法、壮医敷贴疗法、壮医滚蛋疗法、壮医水蛭疗法,并完成了该18项技法操作视频拍摄及书籍出版。
4.制定了一批优势病种健康宣教处方:
制定了包括喯呗啷(带状疱疹)、年闹诺(失眠)、核尹(腰痛)、活邀尹(颈椎病)优势病种健康宣教处方,并以板报形式给患者提供常见病防治知识、健康宣教知识。
5.成功参与草拟的广西团体标准《壮医水蛭疗法技术操作规范》已审核通过,并发布实施。
2022年成功申报了53项地方标准项目,包括壮医技术操作规范及诊疗指南地方标准项目:壮医发旋穴针刺疗法操作规范、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的技术操作规范、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技术操作规范、壮医滚蛋疗法治疗技术规范、壮医水蛭疗法技术规范、壮医浅刺刺痧疗法的操作规范、壮医脐环穴针刺疗法技术操作规范、年闹诺(睡眠障碍)壮瑶医优势病种诊疗指南、喯呗啷(带状疱疹)壮瑶医优势病种诊疗指南、叻挵(特发性突聋)等壮瑶医优势病种诊疗指南。
四、壮药制剂研发方面。
壮医药专家们研发出了一批包括口服、外敷、熏洗、熏蒸、药浴、外擦等易用、价廉、疗效好的壮药制剂。如壮美生肌膏、五和养生膏、颜如玉膏、天蝎头痛膏、生发美髯膏、年闹诺膏、大茱萸丸、乌梅丸、减肥散、痒即停、双柏散等。
对痛风立安等老牌名壮成药进行升级研究。
广西国际壮医医院研发团队获得了广西特色壮瑶药医院制剂及产业化研究创新团队。
五、壮医药培训、技术推广方面
分会理事专家组织开展了多场壮医药培训。有壮瑶特色诊疗技法培训班、壮瑶临床实用技法提高班、壮医技法规范化操作培训班、壮医适宜技术及临床应用推广培训班、全国名中医黄汉儒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推广培训班、广西壮医质控会议、广西壮瑶医传承骨干人才培养项目、风湿病壮医诊治进展与骆芡(骨关节炎)壮医诊疗方案培训班、壮医学专业(国医大师班)开班仪式暨壮医教学能力提升专题培训、壮医外科疾病诊治技术临床运用培训班、黄汉儒学术经验传承研究学习班等培训。
开展壮医文化进校园、暑期开放日、举办膏方文化节,举办及参与中壮瑶药药膳大赛、健康义诊、名医下乡等壮医药文化推广活动。
开展壮医药国际培训、技术推广
1.开展“中国(广西)-老挝湄公河医院中医药壮瑶医药特色诊疗技术远程国际培训班”“中国广西国际壮医医院-越南顺化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医药壮瑶医药特色诊疗技术国际培训班”“2022年民族医特色诊疗技术示范和推广国际培训班”顺利开班。
2.建设中国广西-越南顺化中医药(壮瑶医药)国际合作海外中心1个,双方将在民族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及医疗人才交换培养等方面开展合作。加强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中医药、民族医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3.与柬埔寨、菲律宾、老挝、新加坡建、越南设立壮医文化宣传点。
六、名词术语、理论挖掘整理、学术著作编写出版等方面。
分会专家积极开展壮医名次术语、理论挖掘整理。编写或参与编写并出版了《壮医病例书写基本规范》《壮医特色技法操作规范》《壮瑶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壮医体质调理手册》《壮医药基本名词术语规范》《实用壮医外科》《广西百名名中医百首验方》《药线点灸---神奇的壮医疗法》等壮医学术著作。
七、承接政府职能方面。承担自治区中医药管理局项目2项,为“民间秘方、临床验方挖掘整理工作项目”和广西中医药壮瑶医药古籍保护项目。承担壮医执业医师考试,组织命题,认真组织考核考试的实施。
八、壮成药论证方面。
开展壮成药制剂评审认定工作。2021、2022年接受9个单位申请143种,确认138种。这些成药所用的主要药符合壮药“民族性、传统性、地域性”的认定原则,为壮医常用药,并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壮药质量标准》的收载品种。
分会专家参与政府有关部门认定广西民族医药评审、列入自治区医保基本药物目录的筹备和启动工作,助推广西中医药民族医药传承创新发展。2022年6月,自治区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广西民族药专家对46家企业申报的346个药品进行认定,经过评审、公示、复核等程序,最终认定218个药品为第一批广西民族药。
九、学术著作奖、科学技术奖推荐。
近年来,分会认真组织申报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和科学技术奖,经总会专家评审,获得了优异成绩。2021年获奖情况如下:
学术著作奖一等奖:邓家刚、韦松基等编写的《桂本草(第一、二卷)》,
学术著作奖三等奖:林琴、黄国东等编写的《壮医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张荣臻、毛德文等主持的“肝衰竭中医/壮医”诊疗方案构建及临床应用推广;
庞宇舟、方刚等主持的“壮医三道两路病防治的创新研究与应用”;
林辰、范小婷等主持的“壮医针灸的传承创新研究与应用”荣获科学技术一等奖。
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韦英才、梁树勇等主持的“壮医经筋疗法诊治痛症的关键技术及临床应用”;
侯小涛、邓家刚等主持的“中国-东盟民族医药研究国际合作技术平台建设与应用”。
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李美康、秦祖杰等主持的“壮医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症神经痛的研究与推广”;
朱华、梁子宁等主持的“壮药材多维评价及关节技术研究”;
朴香兰、黄国东等主持的“若干壮药的有效成分,体内过程及作用机制研究”。
十、壮医药工作人员积极开展防疫抗疫工作。
疫情暴发以来,广大壮医药工作者积极开展防疫抗疫,制定出来壮医防疫方案,研发生产了一大批壮药防疫汤剂用于疫区群众防疫抗疫。派出了工作人员支援武汉、上海、内蒙古、东兴、崇左、钦州、北海、桂林等地,在医疗救治与护理工作中,开展壮医特色治疗和壮医特色护理技术,推出壮医心理护理特色活动。充分发挥了壮医药防疫抗疫的特色和优势,受到了患者和当地政府的高度赞誉和一致好评。
2021年壮医药分会考核评估问题及改进
1.部分科研项目未进行中期评估:
整改要求:申报了科研项目的负责人要高度重视,认真按照总会的要求,认真完成各阶段的工作,做好项目的中期评估、结题,并积极推动研究成果交流。
2.部分学组未积极开展相关学术或临床指南的挖掘、整理、研究、规范工作;
目前情况:2022年以来,分会按照改进建议,各学组已经积极开展壮医名词术语、壮药特色药材、壮医优势病种诊疗指南的挖掘、整理、研究、规范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已经在刚才的工作总结中体现。今后各学组负责人及相关人员要继续重视学组建设工作,加强对所辖学科的研究整理,积极开展相关学术及临床指南的挖掘、整理、研究、规范。
2023年工作计划
1.完成分会换届,壮医药分会2014年成立并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2018年召开第二次会员大会,选举了第二届理事会,已经4年,已经到届。结合工作安排和疫情防控等,2023年适时召开换届大会。同时召开2023年学术年会。
2.加强学组建设,目前分会设置了技术学组和临床学组,技术学组有经筋疗法亚组、壮医针法亚组2个;临床学组有骨伤科亚组、风湿病科亚组2个。根据总会相关要求,还将组建理论学组和药物学组。
3.继续加强学科建设工作;
4.继续加强壮医药防治疾病研究;
5.继续加强壮药制剂研发方面;
6.继续加强壮医药技法培训和推广,传播壮医药文化;
7.继续加强壮医药理论挖掘整理;
8.继续积极组织申报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研项目,申报学术著作奖和科学技术奖;
9.继续发挥壮医药防疫抗疫特色优势,积极防疫抗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