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睡眠分会工作总结
2021年6月19日,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睡眠分会在北京成立了。睡眠分会属于专科类分会,共有理事408人,本次新增30人,囊括藏族、蒙族、回族、维吾尔族、壮族、瑶族、苗族、朝鲜族、彝族、土家族、哈萨克族、锡伯族、佬族、族、白族等多个民族的医药人员,涉及民族医药的临床、教学、科研、药学、检验、管理等多层次岗位,包括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针灸科、康复科等多学科的专家。
睡眠分会成立一年来,开展了民族医药在睡眠领域的学术交流。在睡眠分会的年会上,我们组织了多民族医的专家,围绕睡眠问题开展了学术交流,涉及藏、蒙、朝、壮、维、彝等多民族医学的睡眠诊疗技术和研究进展,促进了民族医药在睡眠领域的发展。通过交流,中医、西医、民族医相互融合、发扬特色、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制订了民族医药治疗睡眠障碍的专家共识。以传统的中医药、民族医药理论为指导,以辨证论治为原则,发挥行业专家的作用,制订民族医药在睡眠领域的诊疗标准和专家共识,不断提高民族医药睡眠医学的科学内涵,规范临床诊疗,为睡眠医学的规范、科学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学会的支持下,我们组织分会专家,其同制订了《中国民族医药治疗成人失眠的专家共识》,发表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年第1期,弥补了该领域的空白,受到学术界的好评。
2023年睡眠分会工作计划
下一年度的工作内容:
一是成立学组。
根据学会学组工作的相关规定,由分会申请,学会审批,共获批四个学组和一个亚组。
1、诊疗创新学组:组长为宣武医院曲淼教授,民族医组长为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红梅教授。该学组主要工作为对民族医药诊疗睡眠障碍的学术理论、临床技术和方法进行整理和研究,结合现代医学理念及先进技术手段,对传统理论和诊疗方法进一步创新和验证。最终推动传统医药的创新发展,并为现代医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技术方法。
诊疗创新学组下设外治法亚组,由南京中医药大学苏州附属医院的李乐军教授担任组长,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杨硕教授担任民族医组长。该亚组主要工作是系统梳理关于失眠外治理论的古今民族医药文献,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建立失眠外治临床适宜技术培训基地,总结民族医药失眠外治法的理论及临床经验,提高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推广失眠适宜外治技术。
2、临床疗效再评价学组:组长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孙文军教授,民族医组长为内蒙古自治区国际蒙医医院戴雪梅教授。该学组主要工作是制订民族医药治疗睡眠相关疾病的指南或专家共识,开展民族医药治疗睡眠相关疾病的学术研究,开展民族医药成药治疗睡眠相关疾病疗效再评价的临床试验。
3、转化机理研究学组:组长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李小黎教授,民族医组长为佐日汗∙艾依萨教授。该学组主要工作是基于临床及药物学研究进展,结合其他学组的工作,开展睡眠障碍和相关疾病的机制及民族医药干预的相关研究。
4、名医传承学组:组长为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徐向青教授,民族医组长为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粟胜勇教授。该学组主要工作是系统梳理关于睡眠障碍的古今民族医药文献,整理各级民族医药专家名医医案,建立名中医传承工作室,举办民族医药名医专家的经验传承及适宜技术培训班,总结民族医药名医诊治睡眠障碍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出版论著。
二是积极申报学会科研项目和图书出版项目。
根据学会科研项目的管理办法,分会应积极参加学会的科研项目申报,每个学组申报1项科研项目,根据学组的工作方向进行民族医相关项目的申报,并需经学会组织专家评审、遴选,所有项目立项不资助。本年度经以上四个学组推荐,已经向学会申报了4项科研项目。
学会设立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每个分会可以就各自的专科方向申报相应的项目,立项不资助,鼓励各分会开展民族医药领域图书的整理和出版工作。图书出版后,学会同意在图书中标注“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资助字样及项目编号。鼓励各学组为单位向分会递交申报材料,报学会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