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医民族医防治肝病、传染病学术交流会在沪圆满召开

发布时间:2017-10-16

   2016年8月19~21日,由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主办,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肝病分会、传染病分会、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肝病科、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中医科联合承办的2016年“中医民族医防治肝病、传染病学术交流会”在上海市举行。国医大师、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肝病、传染病分会名誉会长徐经世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刘保延教授,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副秘书长兼学术培训部主任刘玉玮副教授,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张怀琼副主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肝病分会会长王灵台教授,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传染病分会会长李昂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马俊坚书记、周嘉副院长,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张建良副院长出席会议开幕式。

   在主题报告中,国医大师徐经世教授以“病机探析,诊治发微——肝胆郁热,脾胃虚寒”为题做学术报告,系统阐述了“肝胆郁热,脾胃虚寒”病因病机及其辨证特点。刘保延教授的报告全面总结了中医药“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立项背景、课题设置和研究成果,并对“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作了初步分析和指导。王融冰教授围绕脂肪性肝病国内外研究热点和治疗难点报告了脂肪肝治疗进展。张再良教授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地作了经方与肝病方面的报告。刘玉玮副秘书长的报告介绍了民族医药研究现状与进展。此外,施维群教授、林辰教授和唐友琴教授分别做了畲医、壮医和彝医防治肝病临床经验及其特效药物的研究进展。张继明教授、李成忠教授、陆伦根教授、卢洪洲教授、陈良教授、许洁教授、胡芸文教授围绕抗乙肝病毒药物研发、重症肝炎继发感染、脂肪性肝病无创诊断及治疗难点、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慢性乙型肝炎防治进展、慢性乙型肝炎核苷类似物临床应用、新发突发传染病病源鉴定策略等研究热点进行了学术交流。

   会议特别设置“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研究成果汇报环节,邀请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叶永安教授介绍了中医药防治慢性乙型肝炎研究进展,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陈建杰教授汇报了中医药防治慢性丙型肝炎研究进展。童光东教授介绍了肝脏癌前病变标志分子检测的研究进展。李秀惠教授介绍了高胆红素血症与内分泌疾病的相关性,阐述了肝脏疾病与内分泌代谢疾病的关联性。此次学术交流共收到论文89篇,其中民族医药论文5篇,肝病相关论文77篇,其他传染病论文7篇,近200名专家学者参会。

   会议期间还召开了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肝病分会、传染病分会理事会。肝病分会会长王灵台对分会成立以来的工作进行总结,对下一年度工作要点作了安排。刘玉玮副秘书长就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的相关工作进行了部署和解读。理事会依照程序对学组组建进行了讨论表决,并提出学组成员要注重吸纳少数民族医药专家,注重解决临床难点和新发现的问题,要重视整理和挖掘民族医药技术,进一步加强对学组工作的激励和考核,要在学术交流会中增设学组工作汇报环节等方面达成共识。会议讨论确定了第三次学术交流会议地点及承办单位。

   本次会议对中医民族医防治肝病、传染病临床和实验研究作了系统整理、总结和挖掘,促进了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相互融合,有力地提高了民族医药论治肝病、传染病的临床能力和科研水平。


学会分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