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4日,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国际交流与合作分会在京举办了2015年年会暨首届中医药的国际化论坛。
前外交部部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国际交流与合作分会名誉会长李肇星;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何亚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王志勇;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会长许志仁;中华人民共和国前驻新西兰、瑞典大使、外交部翻译室主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国际交流与合作分会会长陈明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司长王笑频;国医大师颜正华;新华网常务副总裁魏紫川;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彭龙;中华人民共和国前驻厄瓜多尔、古巴、阿根廷大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国际交流与合作分会副会长徐贻聪;国务院外办前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前驻菲律宾、新西兰、津巴布韦大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国际交流与合作分会副会长黄桂芳;中华人民共和国前驻老挝、越南大使李家忠;中华人民共和国前驻乌克兰、波兰、哈萨克斯坦大使、外交部欧亚司前司长周晓沛;中华人民共和国前驻加拿大大使、外交部美大司前司长梅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前驻蒙古大使齐治家;前外交部台湾事务办公室参赞刘一斌;中华人民共和国驻韩国首任大使、外交部亚洲司前副司长张庭延;中华人民共和国前驻利比亚、约旦大使罗兴武;中华人民共和国前驻几内亚、喀麦隆、毛里求斯大使许孟水;中华人民共和国前驻德国汉堡首任总领事、奥地利大使王延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前驻沙特阿拉伯、埃及等国大使、中东特使、前外交部亚非司司长吴思科;中华人民共和国前驻也门、沙特阿拉伯大使郁兴志等15位外交家与内蒙古卫生和计生委副主任、蒙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乌兰;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邱德亮;云南省卫生厅副厅长,云南省中医管理局局长郑进;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宁夏中医药(回医药)管理局局长田丰年;甘肃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党组成员、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甘培尚;山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贾青顺;山西省卫生计生委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冀孝如;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办主任陈栋材;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国际交流与合作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杨凯;四川省中医药大学医院管理会主任钟森;云南省临沧市人民医院(原)院长查学安等12个省市的中医药主管部门、中医机构负责人围绕“交流互鉴、人类共享,建设健康命运共同体”主题探讨中医药国际化,聚焦中医药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
李肇星指出,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应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其中,“中医外交”将对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全世界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一带一路”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需要中医药的参与。
何亚非表示,中医药国际化的优势是中华文化的吸引力,是中华文化本身。中医药既是海外侨胞的谋生手段,也是为侨胞和当地人民健康保健服务的重要平台。中医药国际化必须与国家发展战略和公共外交紧密结合。国务院侨办将继续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的魅力,持续推进中医关怀计划,推动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
王志勇就推动中医药海外发展提出几点要求,一是加强顶层设计,要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把开放理念贯穿于中医药海外发展全过程,推动发展模式、发展路径、发展举措的更新。二是协调内外联动,积极发展国外中医药健康服务市场,发展国内中医药健康服务新业态、推动中医科技创新,吸引境外的消费投资、技术理念与合作。三是不断创新并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健康旅游等,着力构建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四是坚持合作共赢,平等开放地开展中医药与传统医学的交流合作,与各国传统医学、现代医学一道承担起维护和增进各国人民健康的责任,打造中医药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五是推动项目建设,特别是“一带一路”国家的沟通磋商,争取各方支持,在中医医疗保健教育,民族医药合作等领域科学谋划统筹设计,研究启动一批示范性强,针对性强的重大项目。
陈明明表示,目前分会已完成了《“新形势下发展中医药、民族医药国际化的战略规划与行动纲要”建议》,明确了在中医药国际化工作的目标任务、行动路径,下一步将致力于把分会打造成为“中医外交”的主渠道、中医药国际化的主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