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以来,在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的正确领导下,在临沧市、普洱市卫生健康委及各医疗机构单位的关心支持下,学会按“四轮驱动”要求组织开展相关工作,现将一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以项目为依托,积极开展佤医药理论体系构建及科研工作。
在挂靠单位临沧市中医医院(佤医医院)的组织协调下,以临沧市可持续发展科级专项“佤医药普查挖掘整理及应用项目”为依托,积极开展佤医药传承应用各项工作。
1.积极开展佤医药普查及理论编写。 截至目前,共完成沧源、双江、耿马等地的普查,普查路线已完成60%,普查资料正在逐步归纳总结之中。完成了《佤医药基础理论》《佤医诊断学》《佤医治疗学》《佤医方药学》四部专著近60万字的撰写,已通过专家审稿,正在办理相关报批手续,争取近期落实出版事宜。在《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亚太传统医药》等国家级期刊发表佤医药相关论文4篇。
2.积极开展佤医药特色技术及经方验方的应用研究。组织开展佤医药“改良型花椒针”为主治疗中医风湿痹病、佤医药验方“通光理肺汤”治疗感染后咳嗽(外寒内热证)的临床疗效研究两个项目工作,分别完成120例和80例观察病例入组工作,为临床疗效评价及论文的发表奠定了数据基础。
(二)充分发挥基层资源优势,积极开展技术挖掘整理及推广应用
沧源、双江、耿马为佤族聚居地区,民族文化氛围浓厚,群众的认可度和接受度较高,项目组筛选出疗效确切的佤医特色适宜技术佤药酒涂擦和佤药熏蒸两项技术,除在挂靠临沧市中医医院开展之外,还深入沧源县班老乡卫生院、沧源县中医医院、耿马县中医医院、双江县中医医院开展培训推广工作。截至目前,共开展佤药涂擦1188人次,佤药熏洗1837人次。
各常务理事单位积极开展合作交流,临沧市中医医院、双江县中医医院、沧源县中佤医医院积极争取参与云南中医药大学、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的以佤医药为主的民族医药科研项目中,有效实现了资源共享。
(三)积极组织和参与相关学术培训活动,持续培育学会影响力。
12月3日至4日,承办佤医药分会2022年学术年会,来自云南中医院大学、云南省中医医院、普洱市中医医院、临沧市中医医院(佤医医院)等单位的8名中医药、民族医药专家学者进行了相关学术讲座,来自全省100余名民族医药、中医药工作者参与了活动。2022年7月,协助云南省民族民间医药学会举办了2022年“上山下乡讲健康、名医教授走边疆”大型科普宣传暨义诊活动,并组织开展上山识药认药活动。
(四)加强佤医药科普宣传活动
挂靠单位设置佤医药宣传专栏、佤医药展览室。宣传佤医药知识,陈列各种佤药培养基和佤药标本,刘宝林会长多次带队,组织佤医药项目推广小组成员上山采集佤药,并进行清洗、筛选、切片及晾晒,比如娘母良、比然、通光藤、飞龙掌血等药材,逐步丰富展览室的佤药种类,进一步加深了成员对佤药的认识。
佤医药分会骨干成员先后在省级平台“云南中医”发布“佤乡临沧的青年中医该如何发展佤医药”“佤医用3000年的实践证实药食同源”“佤医药的传统与拓展之天地同一观念”等科普文章;组织拍摄科普视频《佤族老年人饮食养生保健》参加第三届全国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大赛;并成功申报2022年市科协社团能力服务创新发展项目《临沧佤医药理论构建创新发展研讨会》,目前,项目正在准备实施阶段。
及时完成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及时开展社会团体分支机构自查自纠工作。
二、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过去一年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学会及挂靠医院都是刚刚成立,工作体制机制暂时没有理顺,加之最近疫情原因,很多工作不能正常开展;二是虽然佤医药之前有一定的工作基础,但是队伍对民族医药经验不够能力不足,工作成效与预期仍有一定差距。
在2023年工作中,围绕许会长“四轮驱动”的工作要求主要作好以下工作:
一是办好一次学术活动,邀请省内外民族医药专家传经送宝,以学术交流研究为平台,助推佤医药工作发展。
二是争取一个项目支持,以项目为依托,持续进行特色挖掘应用及推广宣传。
三是培养一批人才,以技术推广为平台,培养佤医药适宜技术操作人才。
四是启动不少于一项技术的标准化制定工作。
二0二二年十二月六日